
提起歷史典故“曹劉”,人們首先可能會想到曹操和劉備,辛棄疾在他的詞里稱贊三國英雄孫仲謀時,讓這一對天下梟雄來做襯托。其實,還有一對“曹劉”,在中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,這就是曹植和劉禎,他倆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,是五言詩的“冠冕”。
劉禎生當東漢末年的亂世,號稱神童,很有辯才,成年后依歸曹操集團。他與曹丕有莫逆之交,文學才華為世所稱賞,位列“建安七子”,作品很能體現(xiàn)蒼勁、峭拔的“建安風骨”。他具有耿直、狷傲、廉潔、清高的個性和情操,與他的作品十分契合。至為可惜的是,在當時的一場席卷中原的大瘟疫中,他未能幸免,去世時只有29歲。
劉禎的代表作是《贈從弟》三首,都是詠物詩,分別寫萍藻、松柏和鳳凰,其中第二首寫松柏,最為膾炙人口。山頂亭亭一松,顯得挺拔、傲岸,谷中瑟瑟寒風,顯得凄冷、蕭瑟。無論風聲多么盛大,松枝始終蒼勁。前四句將松與風對立拉出,松是君子之像,正義力量;風是小人之態(tài),邪惡勢力。這種隱喻、襯托的表現(xiàn)手法,在后世詠物言志詩中很常見,但在五言詩發(fā)軔的建安時期,劉禎這種寫法是具有開創(chuàng)性的。兩個“一何”,斬釘截鐵,態(tài)度鮮明,增加了氣勢。下面兩句,無論冰霜多么慘冷、凄切,松柏永遠端正、青翠。這里,進一步引入冰霜,但依然無法使松柏屈服。最后兩句,在上面各句層層遞進、反復渲染之后,得出結(jié)論:不是松柏沒有遭受到風霜嚴寒的折磨,而是它天然就能耐住嚴寒。松柏不懼風霜、耐得嚴寒,這是松柏的秉性;志士仁人不畏艱難、抵抗侵蝕,這是志士仁人的初心。至此,志士仁人的偉岸形象渾然而出。
“打鐵必須自身硬”,體現(xiàn)的就是松柏精神。黨員干部加強自身黨性修養(yǎng),練好內(nèi)功,堅守初心,才能成為亭亭山上松;不畏勁風,不懼冰霜,抗得侵擾,耐得寂冷,才能有所作為,行穩(wěn)致遠。詩以贊之:
須為雪里不凋松,莫做人間變色龍。
砥礪風霜培浩氣,耐得清寂始從容。
(廖海洋)
- 2025-07-25北京深化以案促改促治 運用典型案例 抓好警醒警示
- 2025-07-25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·精神豐碑丨精神力量穿越時空
- 2025-07-25強化案件評查 推動實戰(zhàn)幫帶 持續(xù)提升基層執(zhí)紀執(zhí)法質(zhì)效
- 2025-07-25駐省工信廳紀檢監(jiān)察組:政治監(jiān)督為工業(yè)經(jīng)濟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注入“廉動力”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