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 巖
這是一本懷人憶舊的散文集。書中的王洛賓、臧克家、于藍、張中行、喬羽、浩然等,都是他當年在北京日報副刊部工作時,采訪交往過的文藝大家。書里,有趙堂子胡同15號的思念、九秩漫畫家的傳奇人生,有劉紹棠、趙麗蓉、李雪健、韓少華,有從記者到大作家的梁衡,有把鄉(xiāng)愁寫進讀者心里的凸凹……這本書與其說是留戀張望的人物側記,倒不如說是一本時代記憶,溫暖、樸實,情真意切。

一向直言不諱,喜歡說俏皮話的李培禹,忽然“拘謹”地遞來他的新書——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《留戀的張望》。
他少時遇見詩界泰斗臧克家,得其惠澤。臧老識人知人,頗有“獎引后進,如恐不及,賞識之下,率為聞人”之古風。住在胡同里的大詩人,不但親自給中學生李培禹改詩,還到他住的大雜院,看望自己的忘年交。李培禹當知青時,寫信求臧老的照片、詩和墨寶,臧老一一滿足。臧老每每見了他,常常重復那句話:我對你抱有不小的希望……如今,卻只能望廬思其人,書里那一句“到哪里再興沖沖地喊一聲,‘臧伯伯,是我’呢?”看得人眼睛直發(fā)酸。
不以華麗的辭章、工整的句式為追求,而以自身感觸為媒,書中都是這樣隨筆而出的故事,自然親切又淋漓盡致。平日里談笑風生的李培禹,憶起往昔的故交,卻難掩“微斯人,吾誰與歸”的感傷。古有“少年樂新知,衰暮思故友”“丈夫非無淚,不灑離別間”之句。李培禹在《留戀的張望》中浸透的是對那個巨星輩出的年代的深情。
那扎根熱土、從人民的生活中尋找靈感的精神還在。“戲瘋子”李雪健為了角色竟餓瘦20斤,化療期間還堅持拍戲。比起生病,他更怕的是“戲不演好,怎么對得起觀眾?”曾五下山西貧困縣永和的李迪,在山溝里一住就是兩個月。賣饃供三個女兒上大學的老漢、快遞姐、點豆腐的劉三,還有賣粉條的大個兒……這些小人物都是李迪故事里的主角。采訪路上,但凡遇到困難戶,李迪必解囊相助……始終奔赴一線采訪的他,像戰(zhàn)士一樣,最后倒在了畢生書寫真情文章的案前。
古今懷人詩文,腔調不一。“不見李生久”的杜甫,春日里想起老大哥李白,是“渭北春天樹,江東日暮云”,透著念茲在茲的牽念。賈島《憶江上吳處士》則有“秋風生渭水,落葉滿長安”的惆悵。69歲的白居易為去世9年的老友元稹寫下《夢微之》,“君埋泉下泥銷骨,我寄人間雪滿頭”,字字泣血,沒有血緣卻勝似親人?!读魬俚膹埻冯m是用現(xiàn)代白話寫就的散文,卻同樣寄寓了這亙古不變的情愫。
言必近真,不尚雕彩,培禹筆下有深銳的情感,且金句不時冒出。修辭上,動詞占據(jù)了舞臺,華麗的形容詞只好退居二線。在素樸的文字里穿行,我甚至忽略了辭藻,只沉溺于情境之中。《滕王閣序》于急遽中寫出,《哀江南賦》乃沉郁之作?!读魬俚膹埻啡缫磺従徚魈实男穆?,以淺顯平和的語調,陳情鋪敘,以求動人之聽。
讀《留戀的張望》,我讀出了深秋的意味。不是秋風的蕭瑟,而是秋日的高曠、秋月的皎潔、秋水的澄澈,是光而不耀,靜水流深。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李培禹。歲月磨去了他的棱角,卻沉淀下真摯和厚義。
(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)
- 2025-10-09參破藏在水中的秘密——評蘇童長篇小說《好天氣》
- 2025-09-28從古典名著中讀出未來,《西游略說》出版
- 2025-09-24讓器物回歸生活
- 2025-09-22塵封80余年,《一個侵華日軍的日記——〈森岡周治日記〉實錄》首次出版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