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黃友義(中國翻譯協(xié)會常務副會長、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)
《四明雅韻:寧波古代詩歌英譯》(以下簡稱《四明雅韻》)是一部漢詩英譯著作。這部收錄60首歌詠寧波的古詩選集,以學術性與藝術性兼具的譯筆,將當?shù)厣剿L物、市井、人情凝練為跨文化的詩性表達,不僅以詩為媒對外譯介了中國文化,也為地方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文本。在我看來,這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。

《四明雅韻:寧波古代詩歌英譯》
辛紅娟 張智中 編譯
浙江大學出版社
其一,地域詩歌的系統(tǒng)梳理。寧波,古稱“四明”,以四明山為地理標識,既有“海定則波寧”的壯闊,亦有“千峰翠色越窯開”的精微?!端拿餮彭崱返木庍x,突破了傳統(tǒng)地方詩集以朝代或作者為綱的體例,將當?shù)卦姼璺譃?ldquo;地理山水”“禪道文化”“風土佳物”“酬贈送別”四個類別,讓地理空間與人文精神相融。“地理山水”篇中,唐李白筆下“四明三千里,朝起赤城霞”的磅礴,宋王安石眼中“拔地萬重清嶂立,懸空千丈素流分”(寫千丈巖瀑布)的豪邁,以及元袁士元筆下“七十二溪春水流”(摹東錢湖)的盎然,展現(xiàn)出寧波地理狀貌的豐富。“風土佳物”篇中,唐陸龜蒙《秘色越器》對越窯青瓷的吟詠,清全祖望《四明洞天土物詩》對赤堇山紫堇的描摹,則完成了從“物”到“道”的審美跨越。該書還注重收錄生活化的題材,如清倪象占《象山雜詠·帶魚》——以“銀光鋪遍帶魚船”等白描,記錄東海漁民的勞作場景。這種對日常生活類詩歌的輯錄,打破了“方志”程式化的呈現(xiàn)模式,使文化記憶體現(xiàn)為可觸可感的生活圖景,利于國外讀者感知和接受。
其二,注重“文化傳真”與“詩意再生”的平衡。誠如該書序言所言,漢語古體詩歌,為最難翻譯之一種文體,難在意象意蘊、典故、作品內涵、意境等諸方面的信、達、雅。該書選擇的每首詩歌,均以英語散文體、詩體、自由體三種體式譯出,以供讀者參照。縱覽全書,可知該書的二位譯者始終在“傳真”與“再生”之間尋找平衡。他們的策略之一,是“厚重翻譯”(thick translation),即文化意象的多層次闡釋。例如翻譯“四明山”這一蘊含道教洞天福地觀念的地理名詞時,他們在“Siming Mountain”后添加了創(chuàng)造性的闡釋“All-Luminosity Mountain”(綻放光芒的山巒)。再如對許渾《曉發(fā)鄞江北渡寄崔韓二先輩》一詩“露曉蒹葭重”句子的翻譯——The morning reed is reedy in dew and dewdrops。名詞reed和形容詞reedy的組合,不僅復現(xiàn)了原詩對《詩經》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”意象的化用,還巧妙運用英文詩歌的頭韻法營造了類似漢語聯(lián)綿詞的音韻與節(jié)奏美。而dew和dewdrops兩個詞的組合,除了強化連綿回環(huán)的韻律感,還將畫面由靜態(tài)轉化為動態(tài),實現(xiàn)了詩歌文化內涵與詩學美感的雙重傳遞。他們的策略之二,是對詩體形式進行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。例如,劉長卿《游四窗》的散文體譯文注重地理信息傳遞,詩體譯文注重再現(xiàn)原詩節(jié)奏,自由體譯文則通過“跨行”(enjambment)的方式營造山勢起伏的視覺體驗。多種文體譯文的并置,既為研究者提供了文本細讀的參照,也為普通讀者開辟了多維度品鑒的路徑。二位譯者還注重對方言詞匯的闡釋。例如“羅漢豆”“莼菜”等,不追求字面對應,而是通過闡釋性的表達對這些詞匯進行介紹。
詩歌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,常常會陷入語言的意蘊以及所代表的文化“打折扣”的困境?!端拿餮彭崱返莫毺貎r值,在于其構建了三個維度的傳播體系。第一個維度是“歷史維度”,通過編年體與主題分類的結合,展現(xiàn)寧波從唐代“海上絲綢之路”起點到明清“浙東學派”重鎮(zhèn)的文化嬗變。如選錄陸游《明州》一詩,將“海東估客初登岸”英譯為Wandering businessmen freshly go ashore from the sea,生動地傳遞了寧波港“商賈如云,桅檣蔽日”的盛況。第二個維度是“空間維度”,該書除了譯介詩歌外,還配有60余幅木刻版畫,形成圖像與文本的多樣敘事方式。第三個是“情感維度”,譯者在翻譯酬贈詩時尤為注重情感共鳴的建構。如杜荀鶴《別四明鐘尚書》頸聯(lián)“風前柳態(tài)閑時少,雨后花容淡處多”,英譯為Willowy twigs, lingering and leaning in the wind, are busy seeing people off, and spring flowers, after a shower of rain, are soaked, fallen, and faded。這一系列表達情緒的形容詞,無不傳達出詩人內心依依不舍的感覺,不僅使尾句的“且將詩句代離歌”呼之欲出,也契合現(xiàn)代傳播學中的“情感替代”理論,使得千年前的離愁別緒跨越文化的國界,引發(fā)更多共鳴。
《四明雅韻》的出版為當下中國文化“走出去”提供了啟示:地域文化的國際傳播不應止步于“符號展覽”,而需通過學術性譯介實現(xiàn)“意義再生”;翻譯實踐既要恪守“文化傳真”的倫理,也需創(chuàng)新“詩意對話”的路徑。當然,作為開拓性的嘗試,該書仍有提升空間。若能在后續(xù)版本中增加“譯法辨析”專欄,對比同一詩句的不同譯稿,或通過數(shù)字出版技術嵌入方言吟誦音頻,也許會更加完整地呈現(xiàn)中國某一地域詩歌的聲韻之美。此外,對“浙東學派”思想與詩歌創(chuàng)作的關系,亦可作更深入的學術闡釋。
- 2025-10-09【文化評析】堅持閱讀,自我成長的重要方式
- 2025-10-09網文出海,掀起“文化共創(chuàng)”潮流
- 2025-10-09一箸魚膾,喚醒歲月里的味覺記憶
- 2025-09-28“文津二十年 好書中國行”走進寧夏






